加拿大鹅的马叉虫操作,是“谁”给了勇气?先回顾一下加拿大鹅的一系列神奇操作:
故事也许是这样的:
2021年6月24日加拿大鹅被曝出因对羽绒服中的羽绒材质进行了虚假宣传被罚款45万元。没过多久(11月初)“千元口罩”出现,媒体和网友们纷纷猜测,这波千元口罩的诞生恐怕是想强行收割一波韭菜,补回45万的“亏损”。紧接着(12月初),加拿大鹅“可能”年末想冲销量,也没太在意品控直接出货,不凑巧一件品控极差的衣服落在某一个顾客手上,顾客当然不愿意接盘啊,所以顾客好声好气协商就想剩个时间精力把衣服的事处理好,结果门店故意不领情就算了还耍赖,气的顾客没办法,为了一件衣服打官司也费时费力,只能让某V帮忙曝光。加拿大鹅(中国)门店的“小领导”商量了一下,趁着这个上热搜的机会好好“宣传”一下品牌“形象”。因为“小领导”知道,在中国:“流量为王”、“互联网没有记忆”、“群众维权的烦心”、“法律还有灰色地带”等等YY道理,所以决定搞一把“大”的。
当然故事也有相应的结局,谈不上胜利,只不过顾客要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权益。就像大多数的劳动仲裁,打工人也只是要回了属于自己本就应得的。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部分国际大牌能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这般猖狂?难道这些企业就不怕名声败坏,影响企业后续发展吗?
举个简单的例子:
某些乳业为了奶粉的氮含量达标添加三聚氰胺。
关于生乳新国标标准降低:
“毒奶粉”事件已经过去,新生牛乳标准也降低了,大部分群众也渐渐忘记这些事了,但伤害还留在当年的受到毒害的那批消费者身上和心里上。
有句不敢当真的老话:“好东西出口,坏东西自己用。”
虽然没有证据支撑(权且看作阴谋论吧),但在十多年前中国为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订单(主要都是代加工并且压价内卷)和满足出口国的产品标准(FDA等),主要通过压缩企业的利润换来。
虽然中国人口红利,但讲真是为了这个世界还是“付出蛮多的”。回过头再来看国内,都说“凤凰”、“永久”28大杠耐用,洗衣机还能洗番薯,那个时候“好东西”都在自己用,并且还会结合用户需求改进设计,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话却越来越少听到。
现在听到越来越多的就是各类企业“骚操作”:加拿大鹅“讹人”,吉野家“发臭肉沫制作麻婆豆腐”,外卖平台强制要求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?美团饿了么接连回应:已明令禁止 等,除此之外,打工人的“酸甜苦辣”也是屡见不鲜:(包括但不限于)劳动仲裁、老板拖工资、职场年龄性别学历歧视等等。
除了自然的人口红利,很多网友批评相关政策只有部分为劳动者的权利考虑过,剩下的难道就是在为企业铺路吗?确定这样的模式能让整个大环境处于良性循环?难道没有更好的‘双赢’方式?究竟是什么引发了“蝴蝶效应”导致今天这种商业“局面”?社会和环境间确实存在连锁反应。如果逐个击破,会不会又是另一番场景呢?
最后回到加拿大鹅,我们可以思考下:
加拿大鹅被上海消保委约谈后指出其退换货政策涉嫌内外有别,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今后如何发展?
为何消费者在已获得加拿大鹅官方邮件同意退货退款的情况下,到店后仍需沟通半小时且有总部电话亲自指示才能完成退款?
加拿大鹅海外总部回应称如有质量问题,中国区可据法律实行14天退款退货,此官方回应和承诺是否能平息之前的羽绒服风波,帮助其品牌挽回在中国市场的口碑呢?
加拿大鹅市值10天蒸发84亿,是否受到了羽绒服风波的影响?该事件对品牌方的影响力还会持续多久?
免责申明:搜档网只展示二维码信息,不提供任何交易担保。交易纠纷、商标侵权等与本网站无关。
版权申明:搜档网所有资源都来自于线下采集,图片、文章归搜档网所有,侵权必究。